正確分析 Direct3D API 呼叫 (Direct3D 9)
當您擁有功能良好的 Microsoft Direct3D 應用程式並想要改善其效能之後,您通常會使用現成的分析工具或一些自定義測量技術來測量執行一或多個應用程式開發介面 (API) 呼叫所需的時間。 如果您已完成這項操作,但取得的時間結果會因一個轉譯序列而異,或您提出無法容納實際實驗結果的假設,下列資訊可協助您瞭解原因。
此處提供的資訊是以您具備下列知識及經驗的假設為基礎:
- C/C++ 程序設計
- Direct3D API 程序設計
- 測量 API 計時
- 視頻卡及其軟體驅動程式
- 先前分析體驗中可能無法解釋的結果
精確分析 Direct3D 是困難的
分析工具會報告每個 API 呼叫所花費的時間量。 這可藉由尋找和微調熱點來改善效能。 有不同類型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技術。
- 取樣分析工具會閑置大部分時間,在特定間隔覺醒以取樣(或記錄)正在執行的函式。 它會傳回每個呼叫所花費時間的百分比。 一般而言,取樣分析工具對應用程式而言並不非常侵入性,而且對應用程式的額外負荷影響最小。
- 檢測分析工具會測量呼叫傳回的實際時間。 它需要編譯開始和停止分隔符到應用程式。 檢測分析工具比取樣分析工具對應用程式更具侵入性。
- 您也可以搭配高效能定時器使用自定義分析技術。 這會產生非常類似於檢測分析工具的結果。
所使用的分析工具或分析技術類型只是產生精確測量挑戰的一部分。
分析提供可協助您預算效能的解答。 例如,假設您知道 API 呼叫平均執行一千個時鐘週期。 您可以判斷有關效能的一些結論,例如:
- 2 GHz CPU(花費 50% 的時間轉譯)限制為每秒呼叫此 API 1 百萬次。
- 若要達到每秒 30 個畫面格,您無法呼叫此 API 超過每個畫面 33,000 次。
- 每個畫面只能轉譯 3.3K 個物件(假設每個物件的轉譯序列有 10 個這些 API 呼叫)。
換句話說,如果您每個 API 呼叫有足夠的時間,您可以回答預算問題,例如可以互動轉譯的基本類型數目。 但是檢測分析工具傳回的原始數位不會準確地回答預算問題。 這是因為圖形管線有複雜的設計問題,例如需要工作的元件數目、控制元件之間工作流程的處理器數目,以及運行時間中實作的優化策略,以及設計成讓管線更有效率的驅動程式。
每個 API 呼叫都會經過數個元件
每個呼叫都會由數個元件在從應用程式到視訊卡的途中處理。 例如,請考慮下列轉譯序列,其中包含繪製單一三角形的兩個呼叫:
SetTexture(...);
DrawPrimitive(D3DPT_TRIANGLELIST, 0, 1);
下列概念圖顯示呼叫必須通過的不同元件。
應用程式會叫用 Direct3D 以控制場景、處理用戶互動,以及決定轉譯的完成方式。 所有這項工作都會在轉譯序列中指定,這會使用 Direct3D API 呼叫傳送至運行時間。 轉譯順序幾乎與硬體無關(也就是說,API 呼叫與硬體無關,但應用程式知道視頻卡支援的功能)。
運行時間會將這些呼叫轉換成與裝置無關的格式。 運行時間會處理應用程式與驅動程式之間的所有通訊,讓應用程式在多個相容的硬體上執行(視所需的功能而定)。 測量函式呼叫時,檢測分析工具會測量函式所花費的時間,以及函式傳回的時間。 檢測分析工具的其中一個限制是,它可能不包含驅動程式將產生的工作傳送到視頻卡的時間,也不包含處理工作的時間。 換句話說,現成的檢測分析工具無法將與每個函式呼叫相關聯的所有工作屬性。
軟體驅動程式會使用有關視訊卡的硬體特定知識,將裝置無關的命令轉換成一連串的視訊卡命令。 驅動程式也可以優化傳送至視訊卡的命令順序,以便有效率地在視訊卡上進行轉譯。 這些優化可能會造成分析問題,因為完成的工作量似乎不是這樣(您可能需要瞭解優化來考慮它們)。 驅動程式通常會在視訊卡完成處理所有命令之前,將控制權傳回運行時間。
影片卡會結合頂點和索引緩衝區、紋理、轉譯狀態資訊和圖形命令的數據,來執行大部分的轉譯。 當視訊卡完成轉譯時,從轉譯順序建立的工作就會完成。
每個元件(運行時間、驅動程序和視訊卡)都必須處理每個 Direct3D API 呼叫,才能轉譯任何專案。
有一個以上的處理器控制元件
這些元件之間的關聯性更為複雜,因為應用程式、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式是由一個處理器所控制,而視訊卡是由個別處理器所控制。 下圖顯示兩種處理器:中央處理器(CPU)和圖形處理器(GPU)。
計算機系統至少有一個CPU和一個 GPU,但可以有多個或兩者。 CPU 位於主機板上,GPU 位於主機板或視頻卡上。 CPU 的速度是由主機板上的時鐘晶元決定,GPU 的速度是由個別的時鐘晶元所決定。 CPU 時鐘會控制應用程式、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式所完成的工作速度。 應用程式會透過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式將工作傳送至 GPU。
CPU 和 GPU 通常會以不同的速度執行,彼此獨立。 GPU 可能會在工作可用時立即回應工作(假設 GPU 已完成先前的工作處理)。 GPU 工作會與 CPU 工作平行完成,如上圖中的曲線所醒目提示。 分析工具通常會測量CPU的效能,而不是 GPU。 這讓分析更具挑戰性,因為檢測分析工具所做的測量包含 CPU 時間,但可能不會包含 GPU 時間。
GPU 的目的是將 CPU 的負載處理從 CPU 卸載到專為圖形工作設計的處理器。 在新式視訊卡上,GPU 會取代管線中從 CPU 到 GPU 的大部分轉換和光源工作。 這可大幅減少 CPU 工作負載,讓更多 CPU 週期可供其他處理使用。 若要微調圖形化應用程式以達到尖峰效能,您必須測量CPU和 GPU 的效能,並平衡這兩種處理器類型之間的工作。
本檔未涵蓋測量 GPU 效能或平衡 CPU 與 GPU 之間工作的相關主題。 如果您想要進一步瞭解 GPU(或特定視訊卡)的效能,請造訪廠商的網站以尋找 GPU 效能的詳細資訊。 相反地,本檔著重於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式所完成的工作,方法是將 GPU 工作縮減為可忽略的數量。 這部分是根據遇到效能問題的應用程式通常受限於 CPU 限制的體驗。
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式優化可以遮罩 API 度量
運行時間內建效能優化,可能會壓倒個別呼叫的測量。 以下是示範此問題的範例案例。 請考慮下列轉譯順序:
BeginScene();
...
SetTexture(...);
DrawPrimitive(D3DPT_TRIANGLELIST, 0, 1);
...
EndScene();
Present();
範例 1:簡單轉譯序列
查看轉譯序列中兩個呼叫的結果,檢測分析工具可能會傳回類似下列的結果:
Number of cycles for SetTexture : 100
Number of cycles for DrawPrimitive : 950,500
分析工具會傳回處理與每個呼叫相關聯的工作所需的CPU週期數目(請記住,GPU並未包含在這些數位中,因為 GPU 尚未開始處理這些命令)。 因為 IDirect3DDevice9::D rawPrimitive 需要近 100 萬個週期才能處理,所以您可能會得出結論,這不是非常有效率的。 不過,您很快就會看到為什麼這個結論不正確,以及如何產生可用於預算的結果。
測量狀態變更需要仔細的轉譯順序
IDirect3DDevice9::D rawPrimitive、DrawIndexedPrimitive 或 Clear 以外的所有呼叫都會產生狀態變更。 每個狀態變更都會設定管線狀態,以控制轉譯的完成方式。
運行時間和/或驅動程式中的優化設計目的是藉由減少所需的工作量來加速轉譯。 以下是可能會污染配置檔平均值的幾個狀態變更優化:
- 驅動程式(或運行時間)可以將狀態變更儲存為本機狀態。 因為驅動程式可以在「延遲」演算法中運作(延遲工作直到絕對必要),所以與某些狀態變更相關聯的工作可能會延遲。
- 運行時間(或驅動程式)可能會藉由優化來移除狀態變更。 其中一個範例可能是移除停用光源的備援狀態變更,因為先前已停用光源。
沒有萬無一失的方式可以查看轉譯序列,並結束哪些狀態變更會設定骯髒的位和延遲工作,或只是透過優化移除。 即使您可以在今天的運行時間或驅動程序中識別優化的狀態變更,明天的運行時間或驅動程式可能會更新。 您也不知道先前的狀態為何,因此很難識別多餘的狀態變更。 驗證狀態變更成本的唯一方法是測量包含狀態變更的轉譯順序。
如您所見,由於有多個處理器、多個元件正在處理命令所造成的複雜狀況,以及元件內建的優化,使得分析難以預測。 在下一節中,將會解決每個分析挑戰。 將會顯示範例 Direct3D 轉譯序列,並隨附測量技術。 透過這項知識,您將能夠在個別呼叫上產生精確的可重複測量。
如何準確地分析 Direct3D 轉譯序列
現在,已醒目提示一些分析挑戰,本節將說明可協助您產生可用於預算的配置檔測量技術。 如果您瞭解 CPU 所控制元件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如何避免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式所實作的效能優化,則可以進行精確的可重複分析測量。
若要開始,您必須能夠準確地測量單一 API 呼叫的運行時間。
挑選精確的測量工具,例如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Microsoft Windows 作業系統包含高解析度定時器,可用來測量高解析度耗用時間。 您可以使用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傳回 一個這類定時器的目前值。 叫用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以傳回開始和停止值之後,兩個值之間的差異可以使用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轉換成實際經過的時間(以秒為單位)。
使用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的優點是可在 Windows 中使用,而且很容易使用。 只要使用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呼叫括住呼叫,然後儲存開始和停止值。 因此,本文將示範如何使用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來分析運行時間,類似於檢測分析工具測量它的方式。 以下是示範如何在原始程式碼中內嵌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的範例:
BeginScene();
...
// Start profiling
LARGE_INTEGER start, stop, freq;
QueryPerformanceCounter(&start);
SetTexture(...);
DrawPrimitive(D3DPT_TRIANGLELIST, 0, 1);
QueryPerformanceCounter(&stop);
stop.QuadPart -= start.QuadPart;
QueryPerformanceFrequency(&freq);
// Stop profiling
...
EndScene();
Present();
範例 2:使用 QPC 的自定義分析實作
start 和 stop 是兩個大整數,可保存高效能定時器所傳回的開始和停止值。 請注意,在 SetTexture 和 QueryPerformanceCounter(&stop) 剛好在 DrawPrimitive 之後呼叫 QueryPerformanceCounter(&start)。 取得停止值之後,會呼叫 QueryPerformanceFrequency 以傳回 freq,這是高解析度定時器的頻率。 在此假設範例中,假設您取得下列啟動、停止和 freq 結果:
局部變數 | 刻度數目 |
---|---|
start | 1792998845094 |
停止 | 1792998845102 |
頻率 | 3579545 |
您可以將這些值轉換成執行 API 呼叫所花費的週期數目,如下所示:
# ticks = (stop - start) = 1792998845102 - 1792998845094 = 8 ticks
# cycles = CPU speed * number of ticks / QPF
# 4568 = 2 GHz * 8 / 3,579,545
換句話說,處理此 2 GHz 計算機上的 SetTexture 和 DrawPrimitive 需要大約 4568 個時鐘週期。 您可以將這些值轉換成執行所有呼叫的實際時間,如下所示:
(stop - start)/ freq = elapsed time
8 ticks / 3,579,545 = 2.2E-6 seconds or between 2 and 3 microseconds.
使用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需要您將開始和停止度量新增至轉譯序列,並使用 QueryPerformanceFrequency 將差異(刻度數目)轉換為 CPU 週期數目或實際時間。 識別測量技術是開發自定義分析實作的良好起點。 但在您跳入並開始進行測量之前,您需要知道如何處理視頻卡。
專注於CPU測量
如先前所述,CPU 和 GPU 會平行運作,以處理 API 呼叫所產生的工作。 真實世界應用程式需要分析這兩種類型的處理器,以瞭解您的應用程式是否受限於 CPU 或 GPU 限制。 由於 GPU 效能是廠商特定的,因此在本文中產生涵蓋各種可用視訊卡的結果將非常具有挑戰性。
相反地,本文只會使用自定義技術來測量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式工作,專注於分析 CPU 所執行的工作。 GPU 工作會縮減為微不足道的數量,讓 CPU 結果更容易顯示。 這種方法的其中一個優點是,這項技術會產生附錄,您應該能夠與度量相互關聯。 若要將視訊卡所需的工作減少到微不足道的層級,只需將轉譯工作減少到可能最少的數量即可。 這可以藉由限制繪製呼叫來轉譯單一三角形來完成,而且可以進一步限制,讓每個三角形只包含一個圖元。
本文中用來測量 CPU 工作的測量單位將是 CPU 時鐘週期數目,而不是實際時間。 CPU 時鐘週期的優點是,相較於具有不同 CPU 速度之機器的實際耗用時間,其可攜式(適用於 CPU 限制的應用程式)。 如有需要,這可以輕鬆地轉換成實際時間。
本檔未涵蓋與平衡 CPU 與 GPU 之間工作負載相關的主題。 請記住,本文的目標是不測量應用程式的整體效能,而是要示範如何準確測量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序處理 API 呼叫所需的時間。 透過這些精確的測量,您可以承擔預算 CPU 以瞭解特定效能案例的工作。
控制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序優化
藉由識別出測量技術,以及降低 GPU 工作的策略,下一個步驟是瞭解分析時會妨礙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序優化。
CPU 工作可以分成三個貯體:應用程式工作、運行時間工作和驅動程式工作。 忽略應用程式的運作方式,因為這在程式設計人員控制之下。 從應用程式的觀點來看,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式就像黑匣子一樣,因為應用程式無法控制它們中實作的內容。 關鍵是瞭解可在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式中實作的優化技術。 如果您不瞭解這些優化,很容易根據配置文件測量,跳到 CPU 所執行工作量的錯誤結論。 特別是,有兩個主題與稱為命令緩衝區的內容相關,以及可用來混淆程式代碼剖析的動作。 這些主題包括:
- 使用命令緩衝區進行運行時間優化。 命令緩衝區是運行時間優化,可減少模式轉換的影響。 若要控制模式轉換的時間,請參閱 控制命令緩衝區。
- 否定命令緩衝區的計時效果。 模式轉換的經過時間可能會對分析量值產生重大影響。 其策略是 讓轉譯序列與模式轉換比較大。
控制命令緩衝區
當應用程式進行 API 呼叫時,運行時間會將 API 呼叫轉換成裝置無關的格式(我們將呼叫命令),並將它儲存在命令緩衝區中。 命令緩衝區會新增至下圖。
每次應用程式進行另一個 API 呼叫時,運行時間都會重複此序列,並將另一個命令新增至命令緩衝區。 在某些時候,運行時間會清空緩衝區(將命令傳送至驅動程式)。 在 Windows XP 中,清空命令緩衝區會導致模式轉換,因為操作系統會從運行時間(在使用者模式中執行)切換至驅動程式(在核心模式中執行),如下圖所示。
- 使用者模式 - 執行應用程式程式代碼的非特殊許可權處理器模式。 使用者模式應用程式無法透過系統服務存取系統數據。
- 核心模式 - Windows 型執行程式代碼執行的特殊許可權處理器模式。 在核心模式中執行的驅動程式或線程可以存取所有系統記憶體、直接存取硬體,以及使用硬體執行 I/O 的 CPU 指示。
每次 CPU 從使用者切換到核心模式時,都會進行轉換,而且相較於個別 API 呼叫,它所需的週期數目會很大。 如果運行時間在叫用驅動程式時傳送每個 API 呼叫,則每個 API 呼叫都會產生模式轉換的成本。
相反地,命令緩衝區是運行時間優化,其設計目的是降低模式轉換的有效成本。 命令緩衝區會排入許多驅動程式命令,以準備單一模式轉換。 當運行時間將命令新增至命令緩衝區時,控件會傳回至應用程式。 分析工具無法得知驅動程式命令可能尚未傳送至驅動程式。 因此,現成檢測分析工具傳回的數位會誤導,因為它會測量運行時間工作,但不會測量相關聯的驅動程式工作。
剖析沒有模式轉換的結果
使用範例 2 的轉譯序列,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計時測量,說明模式轉換的大小。 假設 SetTexture 和 DrawPrimitive 呼叫不會造成模式轉換,現成的檢測分析工具可能會傳回類似下列的結果:
Number of cycles for SetTexture : 100
Number of cycles for DrawPrimitive : 900
這些數位都是運行時間將這些呼叫新增至命令緩衝區所花費的時間量。 由於沒有模式轉換,因此驅動程式尚未完成任何工作。 分析工具結果正確,但不會測量轉譯序列最終會導致 CPU 執行的所有工作。
使用模式轉換來分析結果
現在,查看模式轉換發生時,相同範例會發生什麼情況。 這次,假設 SetTexture 和 DrawPrimitive 造成模式轉換。 同樣地,現成的檢測分析工具可能會傳回類似下列的結果:
Number of cycles for SetTexture : 98
Number of cycles for DrawPrimitive : 946,900
不過,針對 SetTexture 測量的時間大致相同,但 DrawPrimitive 所花費的時間量大幅增加是由於模式轉換所花費的時間量。 以下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 假設命令緩衝區在轉譯順序開始之前有一個命令的空間。
- SetTexture 會轉換成與裝置無關的格式,並新增至命令緩衝區。 在此案例中,此呼叫會填入命令緩衝區。
- 運行時間會嘗試將 DrawPrimitive 新增至命令緩衝區,但無法,因為它已滿。 相反地,運行時間會清空命令緩衝區。 這會導致內核模式轉換。 假設轉換大約需要5000個週期。 這一次有助於在 DrawPrimitive 中花費的時間。
- 然後,驅動程式會處理與從命令緩衝區清空的所有命令相關聯的工作。 假設驅動程式處理幾乎填滿命令緩衝區的命令時間大約是935,000個迴圈。 假設驅動程式與 SetTexture 相關聯的工作大約是 2750 個週期。 這一次有助於在 DrawPrimitive 中花費的時間。
- 當驅動程式完成其工作時,使用者模式轉換會將控制權傳回運行時間。 命令緩衝區現在是空的。 假設轉換大約需要5000個週期。
- 轉譯順序會藉由轉換 DrawPrimitive 並將其新增至命令緩衝區完成。 假設這大約需要900個週期。 這一次有助於在 DrawPrimitive 中花費的時間。
摘要說明結果,您會看到:
DrawPrimitive = kernel-transition + driver work + user-transition + runtime work
DrawPrimitive = 5000 + 935,000 + 2750 + 5000 + 900
DrawPrimitive = 947,950
就像 沒有模式轉換的 DrawPrimitive 測量 (900 迴圈),使用模式轉換 (947,950 迴圈) 的 DrawPrimitive 測量是正確的,但在預算 CPU 工作方面沒有用到。 結果包含正確的運行時間工作、適用於 SetTexture 的驅動程式工作、驅動程式適用於 SetTexture 之前的任何命令,以及兩個模式轉換。 不過,測量遺漏 DrawPrimitive 驅動程式的工作。
模式轉換可能會因應任何呼叫而發生。 這取決於先前在命令緩衝區中的內容。 您需要控制模式轉換,以瞭解與每個呼叫相關聯的CPU工作量(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式)。 若要這樣做,您需要一個機制來控制命令緩衝區和模式轉換的時間。
查詢機制
Microsoft Direct3D 9 中的查詢機制設計為允許運行時間查詢 GPU 以取得進度,並從 GPU 傳回特定數據。 在分析時,如果 GPU 工作最小化,使其對效能造成微不足道的影響,您可以從 GPU 傳回狀態,以協助測量驅動程式工作。 畢竟,當 GPU 看到驅動程式命令時,驅動程式工作就會完成。 此外,查詢機制可以同軸控制兩個對程式代碼剖析很重要的命令緩衝區特性:當命令緩衝區清空時,以及緩衝區中有多少工作。
以下是使用查詢機制的相同轉譯順序:
// 1. Create an event query from the current device
IDirect3DQuery9* pEvent;
m_pD3DDevice->CreateQuery(D3DQUERYTYPE_EVENT, &pEvent);
// 2. Add an end marker to the command buffer queue.
pEvent->Issue(D3DISSUE_END);
// 3. Empty the command buffer and wait until the GPU is idle.
while(S_FALSE == pEvent->GetData( NULL, 0, D3DGETDATA_FLUSH ))
;
// 4. Start profiling
LARGE_INTEGER start, stop;
QueryPerformanceCounter(&start);
// 5. Invoke the API calls to be profiled.
SetTexture(...);
DrawPrimitive(D3DPT_TRIANGLELIST, 0, 1);
// 6. Add an end marker to the command buffer queue.
pEvent->Issue(D3DISSUE_END);
// 7. Force the driver to execute the commands from the command buffer.
// Empty the command buffer and wait until the GPU is idle.
while(S_FALSE == pEvent->GetData( NULL, 0, D3DGETDATA_FLUSH ))
;
// 8. End profiling
QueryPerformanceCounter(&stop);
範例 3:使用查詢來控制命令緩衝區
以下是每一行程式代碼的更詳細說明:
- 使用 D3DQUERYTYPE_EVENT 建立查詢物件,以建立事件查詢。
- 藉由呼叫 Issue(D3DISSUE_END),將查詢事件標記新增至命令緩衝區。 此標記會指示驅動程序追蹤 GPU 何時完成執行標記之前的任何命令。
- 第一個呼叫會清空命令緩衝區,因為使用 D3DGETDATA_FLUSH呼叫 GetData 會強制清空命令緩衝區。 每個後續呼叫都會檢查 GPU,以查看它何時完成處理所有命令緩衝區的工作。 在 GPU 閑置之前,此迴圈不會傳回S_OK。
- 取樣開始時間。
- 叫用正在分析的 API 呼叫。
- 將第二個查詢事件標記新增至命令緩衝區。 此標記將用來追蹤呼叫的完成。
- 第一個呼叫會清空命令緩衝區,因為使用 D3DGETDATA_FLUSH呼叫 GetData 會強制清空命令緩衝區。 當 GPU 完成處理所有命令緩衝區的工作時, GetData 會傳回S_OK,而且迴圈會因為 GPU 閑置而結束。
- 取樣停止時間。
以下是使用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和 QueryPerformanceFrequency 測量的結果:
局部變數 | 刻度數目 |
---|---|
start | 1792998845060 |
停止 | 1792998845090 |
頻率 | 3579545 |
再次將刻度轉換為迴圈 (在 2 GHz 計算機上):
# ticks = (stop - start) = 1792998845090 - 1792998845060 = 30 ticks
# cycles = CPU speed * number of ticks / QPF
# 16,450 = 2 GHz * 30 / 3,579,545
以下是每個呼叫的週期數目明細:
Number of cycles for SetTexture : 100
Number of cycles for DrawPrimitive : 900
Number of cycles for Issue : 200
Number of cycles for GetData : 16,450
查詢機制可讓我們控制所測量的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式工作。 若要瞭解每個數位,以下是回應每個 API 呼叫以及預估時間時所發生的情況:
第一個呼叫會使用 D3DGETDATA_FLUSH呼叫 GetData 來清空命令緩衝區。 當 GPU 完成處理所有命令緩衝區的工作時, GetData 會傳回S_OK,而且迴圈會因為 GPU 閑置而結束。
轉譯序列的開頭是將 SetTexture 轉換成與裝置無關的格式,並將它新增至命令緩衝區。 假設這大約需要100個週期。
DrawPrimitive 已轉換並新增至命令緩衝區。 假設這大約需要900個週期。
問題 會將查詢標記新增至命令緩衝區。 假設這大約需要 200 個週期。
GetData 會清空命令緩衝區,以強制進行內核模式轉換。 假設這大約需要 5000 個週期。
驅動程式接著會處理與這四個呼叫相關聯的工作。 假設處理 SetTexture 的驅動程式時間大約是 2964 個週期,DrawPrimitive 大約是 3600 個週期,問題大約是 200 個週期。 因此,這四個命令的總驅動程序時間約為 6450 個週期。
注意
驅動程式還需要一點時間才能查看 GPU 的狀態。 因為 GPU 工作很簡單,因此應該已經完成 GPU。 GetData 會根據 GPU 完成的可能性傳回S_OK。
當驅動程式完成其工作時,使用者模式轉換會將控制權傳回運行時間。 命令緩衝區現在是空的。 假設這大約需要 5000 個週期。
GetData 的數位包括:
GetData = kernel-transition + driver work + user-transition
GetData = 5000 + 6450 + 5000
GetData = 16,450
driver work = SetTexture + DrawPrimitive + Issue =
driver work = 2964 + 3600 + 200 = 6450 cycles
與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搭配使用的查詢機制會測量所有 CPU 工作。 這會使用查詢標記和查詢狀態比較的組合來完成。 新增至命令緩衝區的啟動和停止查詢標記可用來控制緩衝區中有多少工作。 藉由等到傳回正確的傳回碼,開始量測是在開始全新轉譯序列之前進行,而停止測量是在驅動程式完成與命令緩衝區內容相關聯的工作之後進行。 這會有效地擷取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式所完成的CPU工作。
既然您已知道命令緩衝區及其在程式代碼剖析上的效果,您應該知道有一些其他條件可能會導致運行時間清空命令緩衝區。 您必須注意轉譯序列中的這些。 其中有些條件是回應 API 呼叫,有些則是回應運行時間中的資源變更。 下列任何條件都會導致模式轉換:
- 當頂點緩衝區、索引緩衝區或紋理上呼叫其中一個鎖定方法 (Lock) 時(在特定條件下具有特定旗標)。
- 建立裝置或頂點緩衝區、索引緩衝區或紋理時。
- 當裝置或頂點緩衝區、索引緩衝區或紋理被上一個版本終結時。
- 呼叫 ValidateDevice 時。
- 呼叫 Present 時。
- 當命令緩衝區填滿時。
- 使用 D3DGETDATA_FLUSH呼叫 GetData 時。
請小心在轉譯序列中監看這些條件。 每次新增模式轉換時,都會將10,000個循環的驅動程式工作新增至分析量值。 此外,命令緩衝區不會以靜態方式調整大小。 運行時間可能會變更緩衝區的大小,以回應應用程式所產生的工作量。 這是另一個相依於轉譯序列的優化。
因此,請小心控制程式代碼剖析期間的模式轉換。 查詢機制提供健全的方法,可用來清空命令緩衝區,以便控制模式轉換的時機,以及緩衝區所包含的工作量。 不過,即使這項技術也可以藉由減少模式轉換時間來改善,使其在測量結果方面微不足道。
讓轉譯序列與模式轉換相較之下變大
在上一個範例中,內核模式參數和使用者模式參數會耗用大約 10,000 個迴圈,與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序無關。 由於模式轉換內建於操作系統中,因此無法將其縮減為零。 若要讓模式轉換變得微不足道,轉譯序列必須調整,讓驅動程式和運行時間工作的順序大於模式參數。 您可以嘗試執行減法來移除轉換,但將成本分攤到更大的轉譯序列成本會更可靠。
在模式轉換變得微不足道之前,減少模式轉換的策略是將迴圈新增至轉譯序列。 例如,如果新增迴圈將重複轉譯順序 1500 次,讓我們看看分析結果:
// Initialize the array with two textures, same size, same format
IDirect3DTexture* texArray[2];
CreateQuery(D3DQUERYTYPE_EVENT, pEvent);
pEvent->Issue(D3DISSUE_END);
while(S_FALSE == pEvent->GetData( NULL, 0, D3DGETDATA_FLUSH ))
;
LARGE_INTEGER start, stop;
// Now start counting because the video card is ready
QueryPerformanceCounter(&start);
// Add a loop to the render sequence
for(int i = 0; i < 1500; i++)
{
SetTexture(taxArray[i%2]);
DrawPrimitive(D3DPT_TRIANGLELIST, i*3, 1);
}
pEvent->Issue(D3DISSUE_END);
while(S_FALSE == pEvent->GetData( NULL, 0, D3DGETDATA_FLUSH ))
;
QueryPerformanceCounter(&stop);
範例 4:將迴圈新增至轉譯序列
以下是使用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和 QueryPerformanceFrequency 測量的結果:
局部變數 | Tics 數目 |
---|---|
start | 1792998845000 |
停止 | 1792998847084 |
頻率 | 3579545 |
現在使用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量值 2,840 個刻度。 將刻度轉換為迴圈,與我們已經顯示相同:
# ticks = (stop - start) = 1792998847084 - 1792998845000 = 2840 ticks
# cycles = machine speed * number of ticks / QPF
# 6,900,000 = 2 GHz * 2840 / 3,579,545
換句話說,此 2 GHz 機器需要大約 690 萬個週期來處理轉譯迴圈中的 1500 個呼叫。 在 690 萬個週期中,模式轉換的時間量約為 10k,因此現在配置文件結果幾乎完全測量與 SetTexture 和 DrawPrimitive 相關聯的工作。
請注意,程式代碼範例需要兩個紋理的陣列。 若要避免運行時間優化, 如果每次呼叫 SetTexture 時都會設定相同的紋理指標,只要使用兩個紋理的陣列即可。 如此一來,每次透過迴圈、紋理指標變更,以及與 SetTexture 相關聯的完整工作都會執行。 請確定這兩個紋理的大小和格式都相同,因此紋理不會變更任何其他狀態。
現在您有分析 Direct3D 的技術。 它依賴高效能計數器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來記錄 CPU 來處理工作的刻度數目。 工作會謹慎控制為運行時間,而驅動程式會使用查詢機制與 API 呼叫相關聯。 查詢提供兩種控制方式:先在轉譯順序開始前清空命令緩衝區,第二個是在 GPU 工作完成時傳回。
到目前為止,本文已示範如何分析轉譯序列。 每個轉譯序列都相當簡單,其中包含單 一 DrawPrimitive 呼叫和 SetTexture 呼叫。 這樣做是為了將焦點放在命令緩衝區,並使用查詢機制來控制它。 以下是如何分析任意轉譯序列的簡短摘要:
- 使用類似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的高效能計數器來測量處理每個 API 呼叫所需的時間。 使用 QueryPerformanceFrequency 和 CPU 時鐘速率,將此轉換為每個 API 呼叫的 CPU 週期數目。
- 藉由轉譯三角形清單將 GPU 工作量降到最低,其中每個三角形都包含一個圖元。
- 使用查詢機制在轉譯順序之前清空命令緩衝區。 這可確保分析會擷取與轉譯順序相關聯的正確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序數量。
- 使用查詢事件標記控制新增至命令緩衝區的工作量。 這個相同的查詢會在 GPU 完成工作時偵測到。 由於 GPU 工作是微不足道的,這幾乎相當於測量驅動程式工作完成的時間。
所有這些技術都用來分析狀態變更。 假設您已閱讀並瞭解如何控制命令緩衝區,並成功完成 DrawPrimitive 上的基準測量,您就可以將狀態變更新增至轉譯序列。 將狀態變更新增至轉譯序列時,還有一些額外的分析挑戰。 如果您想要將狀態變更新增至轉譯序列,請務必繼續下一節。
分析 Direct3D 狀態變更
Direct3D 使用許多轉譯狀態來控制管線幾乎所有層面。 造成狀態變更的 API 包含 Draw*Primitive 呼叫以外的任何函式或方法。
狀態變更很棘手,因為您可能無法在不轉譯的情況下看到狀態變更的成本。 這是驅動程式和 GPU 用來延遲工作的延遲演算法的結果,直到絕對必須完成為止。 一般而言,您應該遵循下列步驟來測量單一狀態變更:
- 先分析 DrawPrimitive。
- 將一個狀態變更新增至轉譯序列,並分析新的序列。
- 減去兩個序列之間的差異,以取得狀態變更的成本。
當然,您已瞭解使用查詢機制並將轉譯序列放入迴圈中,以否定模式轉換的成本仍適用。
分析簡單狀態變更
從包含 DrawPrimitive 的轉譯序列開始,以下是用來測量新增 SetTexture 成本的程式代碼順序:
// Get the start counter value as shown in Example 4
// Initialize a texture array as shown in Example 4
IDirect3DTexture* texArray[2];
// Render sequence loop
for(int i = 0; i < 1500; i++)
{
SetTexture(0, texArray[i%2];
// Force the state change to propagate to the GPU
DrawPrimitive(D3DPT_TRIANGLELIST, i*3, 1);
}
// Get the stop counter value as shown in Example 4
範例 5:測量一個狀態變更 API 呼叫
請注意,迴圈包含兩個呼叫 SetTexture 和 DrawPrimitive。 轉譯序列會迴圈 1500 次,併產生類似下列的結果:
局部變數 | Tics 數目 |
---|---|
start | 1792998860000 |
停止 | 1792998870260 |
頻率 | 3579545 |
再次將刻度轉換為循環會產生:
# ticks = (stop - start) = 1792998870260 - 1792998860000 = 10,260 ticks
# cycles = machine speed * number of ticks / QPF
5,775,000 = 2 GHz * 10,260 / 3,579,545
除以迴圈中的反覆項目數目會產生:
5,775,000 cycles / 1500 iterations = 3850 cycles for one iteration
迴圈的每個反覆專案都包含狀態變更和繪製呼叫。 將 DrawPrimitive 轉譯序列的結果減去:
3850 - 1100 = 2750 cycles for SetTexture
這是將 SetTexture 新增至此轉譯序列的平均週期數目。 這個相同的技術可以套用至其他狀態變更。
為什麼 SetTexture 稱為簡單狀態變更? 因為所設定的狀態受到限制,所以每次變更狀態時管線都會執行相同的工作量。 將兩個紋理限制為相同的大小和格式可確保每個 SetTexture 呼叫的相同工作量。
分析需要切換的狀態變更
還有其他狀態變更會導致圖形管線針對轉譯迴圈的每個反覆專案變更所執行的工作量。 例如,如果已啟用 z-testing,則只有在針對現有圖元的 z 值測試新的圖元 z 值之後,每個圖元色彩才會更新轉譯目標。 如果 z 測試已停用,則不會完成此個別圖元的測試,而且輸出的寫入速度會快得多。 啟用或停用 z-test 狀態會大幅變更轉譯期間完成的工作量(由 CPU 和 GPU)。
SetRenderState 需要特定的轉譯狀態和狀態值,才能啟用或停用 z-testing。 特定狀態值會在運行時間進行評估,以判斷需要多少工作。 很難在轉譯迴圈中測量此狀態變更,而且仍會將管線狀態設為前置條件,讓它切換。 唯一的解決方案是在轉譯順序期間切換狀態變更。
例如,分析技術必須重複兩次,如下所示:
- 從分析 DrawPrimitive 轉譯順序開始。 將此呼叫基準。
- 剖析第二個切換狀態變更的轉譯順序。 轉譯序列迴圈包含:
- 狀態變更,將狀態設定為 「false」 條件。
- DrawPrimitive 就像原始序列一樣。
- 狀態變更,將狀態設定為 「true」 條件。
- 第二個 DrawPrimitive ,強制實現第二個狀態變更。
- 尋找兩個轉譯序列之間的差異。 這是透過下列方式完成:
- 將基準 DrawPrimitive 序列乘以 2,因為新序列中有兩個 DrawPrimitive 呼叫。
- 從原始序列減去新序列的結果。
- 將結果除以 2,以取得 「false」 和 「true」 狀態變更的平均成本。
透過轉譯序列中使用的迴圈技術,變更管線狀態的成本需要藉由將狀態從 「true」 切換為 「false」 條件來測量,反之亦然,轉譯序列中的每個反覆專案。 這裡的“true” 和 “false” 的意義不是常值,這僅僅是意味著狀態需要設定為相反的條件。 這會導致分析期間測量這兩種狀態變更。 當然,您已瞭解使用查詢機制並將轉譯序列放入迴圈中,以否定模式轉換的成本仍適用。
例如,以下是用來測量切換 z 測試或關閉成本的程式代碼順序:
// Get the start counter value as shown in Example 4
// Add a loop to the render sequence
for(int i = 0; i < 1500; i++)
{
// Precondition the pipeline state to the "false" condition
SetRenderState(D3DRS_ZENABLE, FALSE);
// Force the state change to propagate to the GPU
DrawPrimitive(D3DPT_TRIANGLELIST, (2*i + 0)*3, 1);
// Set the pipeline state to the "true" condition
SetRenderState(D3DRS_ZENABLE, TRUE);
// Force the state change to propagate to the GPU
DrawPrimitive(D3DPT_TRIANGLELIST, (2*i + 1)*3, 1);
}
// Get the stop counter value as shown in Example 4
範例 5:測量切換狀態變更
迴圈會執行兩 個 SetRenderState 呼叫來切換狀態。 第一個 SetRenderState 呼叫會停用 z-testing,而第二個 SetRenderState 會啟用 z-testing。 每個 SetRenderState 後面接著 DrawPrimitive,讓與狀態變更相關聯的工作由驅動程序處理,而不只是在驅動程式中設定臟位。
這些數字對於這個轉譯序列而言是合理的:
局部變數 | 刻度數目 |
---|---|
start | 1792998845000 |
停止 | 1792998861740 |
頻率 | 3579545 |
再次將刻度轉換為循環會產生:
# ticks = (stop - start) = 1792998861740 - 1792998845000 = 15,120 ticks
# cycles = machine speed * number of ticks / QPF
9,300,000 = 2 GHz * 16,740 / 3,579,545
除以迴圈中的反覆項目數目會產生:
9,300,000 cycles / 1500 iterations = 6200 cycles for one iteration
迴圈的每個反覆專案都包含兩個狀態變更和兩個繪製呼叫。 減去繪製呼叫(假設有1100個週期)離開:
6200 - 1100 - 1100 = 4000 cycles for both state changes
這是這兩個狀態變更的平均週期數目,因此每個狀態變更的平均時間為:
4000 / 2 = 2000 cycles for each state change
因此,啟用或停用 z-testing 的平均週期數目是 2000 個週期。 值得注意的是,QueryPerformanceCounter 正在測量 z-enable 半時間和 z 停用一半的時間。 這項技術實際上會測量這兩種狀態變更的平均值。 換句話說,您要測量切換狀態的時間。 使用這項技術時,您無法知道啟用和停用時間是否相等,因為您已測量這兩者的平均。 不過,在預算切換狀態作為導致此狀態變更的應用程式時,這是合理的使用數目。
現在,您可以套用這些技術和分析您想要的所有狀態變更,對吧? 不完全正確。 您仍然需要小心優化,其設計目的是要減少需要完成的工作量。 設計轉譯序列時,您應該注意兩種類型的優化。
注意狀態變更優化
上一節說明如何分析這兩種狀態變更:限制為每個反覆項目產生相同工作量的簡單狀態變更,而切換狀態變更會大幅變更完成的工作量。 如果您採用先前的轉譯順序,並將另一個狀態變更新增至該順序,會發生什麼情況? 例如,此範例會採用 z-enable> 轉譯序列,並將 z-func 比較新增至它:
// Add a loop to the render sequence
for(int i = 0; i < 1500; i++)
{
// Precondition the pipeline state to the opposite condition
SetRenderState(D3DRS_ZFUNC, D3DCMP_NEVER);
// Precondition the pipeline state to the opposite condition
SetRenderState(D3DRS_ZENABLE, FALSE);
// Force the state change to propagate to the GPU
DrawPrimitive(D3DPT_TRIANGLELIST, (2*i + 0)*3, 1);
// Now set the state change you want to measure
SetRenderState(D3DRS_ZFUNC, D3DCMP_ALWAYS);
// Now set the state change you want to measure
SetRenderState(D3DRS_ZENABLE, TRUE);
// Force the state change to propagate to the GPU
DrawPrimitive(D3DPT_TRIANGLELIST, (2*i + 1)*3, 1);
}
z-func 狀態會在寫入 z 緩衝區時設定比較層級(在目前圖元的 z 值與深度緩衝區中像素的 z 值之間)。 D3DCMP_NEVER會在每次完成 z 測試時,關閉 z 測試比較,D3DCMP_ALWAYS設定要進行的比較。
使用 DrawPrimitive 在轉譯序列中分析下列其中一項狀態變更會產生類似下列的結果:
單一狀態變更 | 平均週期數目 |
---|---|
僅限D3DRS_ZENABLE | 2000 |
或
單一狀態變更 | 平均週期數目 |
---|---|
僅限D3DRS_ZFUNC | 600 |
但是,如果您在相同的轉譯序列中分析D3DRS_ZENABLE和D3DRS_ZFUNC,您可能會看到如下的結果:
兩種狀態變更 | 平均週期數目 |
---|---|
D3DRS_ZENABLE + D3DRS_ZFUNC | 2000 |
您可以預期結果會是 2000 和 600 個 (或 2600) 循環的總和,因為驅動程式正在執行與設定這兩個轉譯狀態相關聯的所有工作。 相反地,平均值是 2000 個週期。
此結果會反映運行時間、驅動程式或 GPU 中實作的狀態變更優化。 在此情況下,驅動程式可以看到第一個 SetRenderState ,並設定會延後工作到稍後的骯髒狀態。 當驅動程式看到第二個 SetRenderState 時,可能會重複設定相同的骯髒狀態,而相同的工作將會再次延遲。 呼叫 DrawPrimitive 時,最後會處理與骯髒狀態相關聯的工作。 驅動程式會執行工作一次,這表示驅動程式會有效地合併前兩個狀態變更。 同樣地,第三個和第四個狀態變更會在呼叫第二 個 DrawPrimitive 時,由驅動程式有效地合併成單一狀態變更。 淨結果是驅動程式和 GPU 會針對每個繪製呼叫處理單一狀態變更。
這是序列相依驅動程序優化的良好範例。 驅動程式會藉由設定骯髒狀態來延後工作兩次,然後執行工作一次以清除骯髒狀態。 這是一個很好的範例,說明在工作延遲到絕對必要之前,可以進行的效率改進類型。
您如何知道哪些狀態變更會在內部設定骯髒的狀態,因而將工作延後到稍後? 只有測試轉譯序列(或與驅動程式寫入器交談)。 驅動程式會定期更新和改善,因此優化清單不是靜態的。 只有一種方式可以絕對知道特定一組硬體上指定轉譯序列中的狀態變更成本:也就是測量它。
注意 DrawPrimitive 優化
除了狀態變更優化之外,運行時間還會嘗試優化驅動程式必須處理的繪製呼叫數目。 例如,請考慮這些回溯繪製呼叫:
DrawPrimitive(D3DPT_TRIANGLELIST, 0, 3); // Draw 3 primitives, vertices 0 - 8
DrawPrimitive(D3DPT_TRIANGLELIST, 9, 4); // Draw 4 primitives, vertices 9 - 20
範例 5a:兩個繪製呼叫
此序列包含兩個繪製呼叫,運行時間會合併成相當於:
DrawPrimitive(D3DPT_TRIANGLELIST, 0, 7); // Draw 7 primitives, vertices 0 - 20
範例 5b:單一串連繪製呼叫
運行時間會將這兩個特定繪製呼叫串連成單一呼叫,這會將驅動程式的工作減少 50%,因為驅動程式現在只需要處理一個繪製呼叫。
一般而言,運行時間會在下列情況下串連兩或多個回溯 DrawPrimitive 呼叫:
- 基本類型是三角形清單(D3DPT_TRIANGLELIST)。
- 每個連續 DrawPrimitive 呼叫都必須參考頂點緩衝區內的連續頂點。
同樣地,串連兩或多個回溯 DrawIndexedPrimitive 呼叫的正確條件如下:
- 基本類型是三角形清單(D3DPT_TRIANGLELIST)。
- 每個連續 DrawIndexedPrimitive 呼叫都必須在索引緩衝區內循序參考連續索引。
- 每個後續 DrawIndexedPrimitive 呼叫都必須針對 BaseVertexIndex 使用相同的值。
若要在分析期間防止串連,請修改轉譯序列,使基本類型不是三角形清單,或修改轉譯序列,讓沒有任何使用連續頂點的回溯繪製呼叫(或索引)。 更具體來說,運行時間也會串連符合下列兩個條件的繪製呼叫:
- 當上一個呼叫為 DrawPrimitive 時,如果下一個繪製呼叫:
- 使用三角形清單 AND
- 指定 StartVertex = 上一個 StartVertex + 上一個 PrimitiveCount * 3
- 使用 DrawIndexedPrimitive 時,如果下一個繪製呼叫:
- 使用三角形清單 AND
- 指定 StartIndex = 上一個 StartIndex + 上一個 PrimitiveCount * 3, AND
- 指定BaseVertexIndex = 先前的BaseVertexIndex
以下是在分析時很容易忽略的繪製呼叫串連更微妙的範例。 假設轉譯序列看起來像這樣:
for(int i = 0; i < 1500; i++)
{
SetTexture(...);
DrawPrimitive(D3DPT_TRIANGLELIST, i*3, 1);
}
範例 5c:一個狀態變更和一個繪製呼叫
迴圈會逐一查看 1500 個三角形,設定紋理並繪製每個三角形。 此轉譯循環大約需要 SetTexture 的 2750 個週期,DrawPrimitive 的迴圈為 1100 個迴圈,如前幾節所示。 您可能會直覺地預期,將 SetTexture 移至轉譯迴圈外部應該將驅動程式完成的工作量減少 1500 * 2750 迴圈,這是與呼叫 SetTexture 1500 次相關聯的工作量。 代碼段看起來會像這樣:
SetTexture(...); // Set the state outside the loop
for(int i = 0; i < 1500; i++)
{
// SetTexture(...);
DrawPrimitive(D3DPT_TRIANGLELIST, i*3, 1);
}
範例 5d:範例 5c 與迴圈外部的狀態變更
在轉譯迴圈外部移動 SetTexture 可減少與 SetTexture 相關聯的工作量,因為它會呼叫一次,而不是 1500 次。 較不明顯的次要效果是,DrawPrimitive 的工作也會從 1500 個呼叫減少到 1 個呼叫,因為符合串連繪製呼叫的所有條件。 處理轉譯順序時,運行時間會將 1500 個呼叫處理到單一驅動程式呼叫。 藉由移動這一行程式代碼,驅動程式的工作量已大幅減少:
total work done = runtime + driver work
Example 5c: with SetTexture in the loop:
runtime work = 1500 SetTextures + 1500 DrawPrimitives
driver work = 1500 SetTextures + 1500 DrawPrimitives
Example 5d: with SetTexture outside of the loop:
runtime work = 1 SetTexture + 1 DrawPrimitive + 1499 Concatenated DrawPrimitives
driver work = 1 SetTexture + 1 DrawPrimitive
這些結果是完全正確的,但在原始問題的內容中非常誤導。 繪製呼叫優化已造成驅動程式工作量大幅減少。 執行自定義分析時,這是一個常見問題。 從轉譯序列中排除呼叫時,請小心避免繪製呼叫串連。 事實上,此案例是此運行時間優化可能改善驅動程式效能的強大範例。
因此,您現在知道如何測量狀態變更。 從程式代碼剖析 DrawPrimitive 開始。 然後將每個額外的狀態變更新增至序列(在某些情況下新增一個呼叫,在其他情況下新增兩個呼叫),並測量兩個序列之間的差異。 您可以將結果轉換成刻度或週期或時間。 就像使用QueryPerformanceCounter測量轉譯序列一樣,測量個別狀態變更依賴查詢機制來控制命令緩衝區,並將狀態變更放在迴圈中,以將模式轉換的影響降到最低。 這項技術會測量切換狀態的成本,因為分析工具會傳回啟用和停用狀態的平均值。
透過這項功能,您可以開始產生任意轉譯序列,並準確地測量相關聯的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式工作。 然後,數位可用來回答轉譯序列中可以進行多少個呼叫的預算問題,同時仍維持合理的幀速率,假設 CPU 限制案例。
摘要
本文示範如何控制命令緩衝區,以便能夠準確地分析個別呼叫。 分析編號可以在刻度、週期或絕對時間中產生。 它們代表與每個 API 呼叫相關聯的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序數量。
首先,在轉譯序列中分析 Draw*Primitive 呼叫。 請記住:
- 使用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測量每個 API 呼叫的刻度數目。 如有需要,請使用QueryPerformanceFrequency將結果轉換成循環或時間。
- 在啟動之前,使用查詢機制來清空命令緩衝區。
- 在迴圈中包含轉譯順序,以將模式轉換的影響降到最低。
- 使用查詢機制來測量 GPU 何時完成其工作。
- 請留意運行時間串連,將對完成的工作量產生重大影響。
這可提供 DrawPrimitive 的基準效能,可用來建置來源。 若要分析一個狀態變更,請遵循下列其他秘訣:
- 將狀態變更新增至已知的轉譯序列配置檔新序列。 由於測試是在迴圈中完成,因此這需要將狀態設定為相反的值兩次(例如,例如啟用和停用實例)。
- 比較兩個序列之間的循環時間差異。
- 對於大幅變更管線的狀態變更(例如 SetTexture),請減去兩個序列之間的差異,以取得狀態變更的時間。
- 對於大幅變更管線的狀態變更(因此需要切換 SetRenderState 等狀態),請減去轉譯序列與除以 2 之間的差異。 這會產生每個狀態變更的平均週期數目。
但是請小心優化,在分析時造成非預期的結果。 狀態變更優化可能會設定導致工作延遲的骯髒狀態。 這可能會導致配置文件結果不如預期般直覺。 繪製串連的呼叫將會大幅減少導致誤導性結論的驅動程式工作。 謹慎規劃的轉譯序列可用來防止發生狀態變更和繪製呼叫串連。 訣竅是防止優化在分析期間發生,以便您產生的數位是合理的預算編號。
注意
在沒有查詢機制的情況下,在應用程式中複製此分析策略會比較困難。 在 Direct3D 9 之前,將命令緩衝區清空的唯一可預測方式是鎖定使用中表面(例如轉譯目標),以等待 GPU 閑置。 這是因為鎖定介面會強制運行時間將命令緩衝區清空,以防緩衝區中有任何轉譯命令,應該在介面鎖定之前更新介面,而不需要等待 GPU 完成。 雖然使用 Direct3D 9 中引進的查詢機制比較模糊,但這項技術的功能比較突出。
附錄
此數據表中的數位是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式與每個狀態變更相關聯的近似值範圍。 近似值是根據使用紙張中顯示的技術,對驅動程式進行的實際測量。 這些數位是使用 Direct3D 9 執行時間產生的,而且是驅動程式相依的。
本文中的技術是設計來測量運行時間和驅動程式工作。 一般而言,提供符合每個應用程式中CPU和 GPU 效能的結果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這需要詳盡的轉譯序列數位。 此外,特別難以對 GPU 的效能進行效能評定,因為它高度相依於轉譯順序之前管線中的狀態設定。 例如,啟用 Alpha 混合不會影響所需的 CPU 工作量,但可能會對 GPU 完成的工作量產生很大影響。 因此,本文中的技術會藉由限制需要轉譯的數據量,將 GPU 工作限制為可能的最低數量。 這表示數據表中的數位最符合從 CPU 有限應用程式取得的結果(而不是 GPU 所限制的應用程式)。
建議您使用呈現的技術來涵蓋您最重要的案例和組態。 數據表中的值可用來與您產生的數字進行比較。 由於每個驅動程式各有不同,因此產生實際數位的唯一方式是使用您的案例來產生分析結果。
API 呼叫 | 週期的平均數目 |
---|---|
SetVertexDeclaration | 6500 - 11250 |
SetFVF | 6400 - 11200 |
SetVertexShader | 3000 - 12100 |
SetPixelShader | 6300 - 7000 |
SPECULARENABLE | 1900 - 11200 |
SetRenderTarget | 6000 - 6250 |
SetPixelShaderConstant (1 常數) | 1500 - 9000 |
NORMALIZENORMALS | 2200 - 8100 |
LightEnable | 1300 - 9000 |
SetStreamSource | 3700 - 5800 |
照明 | 1700 - 7500 |
DIFFUSEMATERIALSOURCE | 900 - 8300 |
AMBIENTMATERIALSOURCE | 900 - 8200 |
COLORVERTEX | 800 - 7800 |
SetLight | 2200 - 5100 |
SetTransform | 3200 - 3750 |
SetIndices | 900 - 5600 |
環境 | 1150 - 4800 |
SetTexture | 2500 - 3100 |
SPECULARMATERIALSOURCE | 900 - 4600 |
EMISSIVEMATERIALSOURCE | 900 - 4500 |
SetMaterial | 1000 - 3700 |
ZENABLE | 700 - 3900 |
WRAP0 | 1600 - 2700 |
MINFILTER | 1700 - 2500 |
MAGFILTER | 1700 - 2400 |
SetVertexShaderConstant (1 常數) | 1000 - 2700 |
COLOROP | 1500 - 2100 |
COLORARG2 | 1300 - 2000 |
COLORARG1 | 1300 - 1980 |
CULLMODE | 500 - 2570 |
裁剪 | 500 - 2550 |
DrawIndexedPrimitive | 1200 - 1400 |
ADDRESSV | 1090 - 1500 |
ADDRESSU | 1070 - 1500 |
DrawPrimitive | 1050 - 1150 |
SRGBTEXTURE | 150 - 1500 |
STENCILMASK | 570 - 700 |
STENCILZFAIL | 500 - 800 |
STENCILREF | 550 - 700 |
ALPHABLENDENABLE | 550 - 700 |
STENCILFUNC | 560 - 680 |
STENCILWRITEMASK | 520 - 700 |
STENCILFAIL | 500 - 750 |
ZFUNC | 510 - 700 |
ZWRITEENABLE | 520 - 680 |
STENCILENABLE | 540 - 650 |
STENCILPASS | 560 - 630 |
SRCBLEND | 500 - 685 |
Two_Sided_StencilMODE | 450 - 590 |
ALPHATESTENABLE | 470 - 525 |
ALPHAREF | 460 - 530 |
ALPHAFUNC | 450 - 540 |
DESTBLEND | 475 - 510 |
COLORWRITEENABLE | 465 - 515 |
CCW_STENCILFAIL | 340 - 560 |
CCW_STENCILPASS | 340 - 545 |
CCW_STENCILZFAIL | 330 - 495 |
SCISSORTESTENABLE | 375 - 440 |
CCW_STENCILFUNC | 250 - 480 |
SetScissorRect | 150 - 340 |
相關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