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峰值约束 VBR 时,从编解码器对象检索的平均比特率大于峰值比特率。 怎么可能呢?
平均比特率与峰值比特率之间的关系经常被误解。 峰值比特率描述峰值缓冲区窗口指定的一段时间内的缓冲区约束。 双传递 VBR (不受约束或峰值约束) 的平均比特率是文件持续时间内每秒的平均比特率。
如 泄漏桶缓冲区模型中所述,在等于缓冲区窗口的一段时间内使用的实际比特率可能接近比特率的两倍。 这是因为缓冲区(定义为等于缓冲区窗口 (的比特率乘以秒) )的位数将按恒定速率清空。
例如,在 56 Kbps 流的一秒中,编码器将创建总计 59 Kb 的示例。 因此,在该秒内从缓冲区中删除 56 Kb 数据,在缓冲区中保留 3 Kb。 如果流的缓冲区窗口为 3 秒,因此总缓冲区大小为 168 Kb,则填充缓冲区需要近 40 秒。 如果流的持续时间小于填充缓冲区) 所花费的时间,则流的平均比特率 (,即使比特率设置为 56 Kbps 也是如此。
同样的现象也适用于峰值比特率约束。 对于短内容,编码完成后编解码器对象计算的平均比特率可能大于峰值比特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