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大家好,我是Prakash Sundaresan, 目前领导着SQL Server中国研发中心。我的中文名字叫孙博凯。几个星期前我刚搬到中国来,这是我第二次搬到中国。在这里,我着手组建团队、加速增强研发力量、与本地客户和合作伙伴一起工作,可一开始时,我发现很多人都对同一个问题有很大兴趣,即SQL Server中国研发中心将在中国做些什么?这也是我开博的原因。我不仅将要谈谈SQL Server中国研发中心要做些什么,还将涉及更广泛的话题,包括:数据库领域正在进行的变革——从数据库到现代综合性的“数据平台”,本地区客户和合作伙伴基于微软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一些有趣的应用,以及学生或其它准备在该领域开创事业的人们可能感兴趣的问题。还有诸如关于外国人在中国工作、全球化开发等相关的任何其他话题。
在我谈到上述内容之前,先做一下自我介绍。从我名字中可以猜测出来,我在印度出生和长大,至于我的中文名字是怎么来的,那是另一个故事了J。就像很多人一样,我在取得学士学位后去美国继续读研究生。我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呆了几年时间,并获得硕士学位。在那个时候,麦迪逊有一个很强的数据库项目,由一些研究先驱如Dave Dewitt、Mike Carey等人主导。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正在寻找研究助理奖学金的穷学生来说,这帮人可是有着大量的银子!于是,我对数据库和信息技术领域的职业激情就这样开始,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毕业后,我去数字设备公司工作了一年,那些仍然记得它的人会亲昵地称之为DEC。我在位于旧金山的先进开发实验室与尊敬的Jim Gray博士、Tom Barclay等人一起工作。这是我第一次加入到产业界,一些细节我将留到以后再谈,但这绝对是一段不可思议的经历。我在这一年里受益匪浅!今天,我可以这么说,我职业生涯上取得的成就很大部分要归功于这一年的经历,归功于Jim的教导。我相信很多其它人也有同感。我们所有认识Jim的人都在期盼他的安全归来。
那一年只过了一半的时候,DEC将它的RDB产品线出售给了Oracle,从此,DEC不再有数据库团队了。所以一年之后,我去了Informix。那时,Informix正在俄勒冈州波特兰组建团队,致力于大规模并行数据库XPS的开发。我在那里渡过一段非常不错的时光,参与开发了最先进的并行数据库,并把它推向市场。我们取得了一些惊人的性能基准测试数据并赢得了一些大客户,直到今日我们还珍惜这一成就。但在此期间,Informix碰到了一些节外生枝的问题,比如收购illustra所带来的麻烦,公开与Oracle关于广告牌的不明智争执并陷入法律诉讼、以及一些财务上的失误(说得客气点)。我在Informix工作期间学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不仅在软件工程方面,也学到了生活中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最后,我决定离开Informix去微软工作。微软在那时只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产品——SQL Server windows版,但微软希望在数据库领域占据重要位置。
对我来说这是一段有趣的历程,直到今天依然有这种感觉。算一算,我在微软工作将近10年了,而且一直呆在SQL Server研发团队,简直就是个标准的“数据库脑袋”!回顾这些年,我在SQL Server组先后担当过各种不同的职位。开始时,我在SQL Server核心引擎开发团队工作,开发查询处理器并协助SQL Server 7.0的上市。如他们所说,这真是“美好的旧时光”——工作就是纯编码,那时多处理器正在市场出现, 我们设法让SQL Server的功能拓展在多处理器上。然后,我又担任了其它一些职位,从RDBMS性能的领导者,到管理查询执行小组,然后是领导WinFS项目的核心引擎改进(我想,这个话题肯定会再次出现——它似乎总是如此J)。
虽然我承担的职责越来越重要,内心却有一种日益增长的不安。我被要求领导并决定产品的未来发展方向,但我并不觉得我对客户的需求有着很好的理解,而我们产品最终正是为这些客户而开发的。为什么顾客或合作伙伴选择SQL Server而不选我们竞争对手的产品,或反之,为什么选择竞争对手的产品而不选SQL Server?对他们来说SQL Server哪些部分运作良好,而哪些还不够好?对那些开发者、数据库管理员或一般IT从业者来说,他们应用SQL Server,或者更广泛一点说,应用微软平台时,最大的不方便是什么?当然,我对此有一些总体了解,但脑子里并没有很清晰的图像。所以,我决定去了解他们。如何做呢?还有什么比去和客户工作一段时间更好的方法吗?我很幸运,在SQL Server团队内部有一个所谓的SQL客户咨询小组(SQL Customer Advisory Team,简称SQL CAT)。这个小组与我们的最高端客户一起工作,在体系架构和最佳实践方面协助他们,帮助他们成功地应用SQL Server,反过来这也帮助了我们的设计和参考。这个小组源于美国,但现在已经扩大到欧洲和亚洲。那时,他们正好在寻找亚洲事务负责人,于是,我加入该团队并调到上海,开始了我在中国的第一份工作。我在这个组呆了将近18个月,在这期间,我有幸同遍布亚太地区的超过20个客户一起工作,项目包括:在日本建设有史以来第一个基于SQL Server上的核心银行系统;在韩国建立有史以来第一个端到端的电信OSS系统;一些数据仓库、BI系统、大规模的OLTP系统、SAP系统,以及这两者之间的所有技术支持。这真是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学习经历。首先当然是学习我们的产品以及顾客如何使用它,但同时也是在了解我们客户本身、我们的领域、我们的合作伙伴,以及更广泛的,亚洲商业是如何进行的。
我想这就是我的第二个职业激情的发源,与亚洲的事业相连。当然,我在这里出生和长大,和亚洲有一种所谓的天然的“关联”。但我从未真正在这个地区工作过。我在印度长大那会儿,印度并不是所谓的“活力经济”时代。然而现在,正如任何近几年在亚洲呆过的人都会证实的那样,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与众不同的能量,在你下飞机和你的同行旅客准备下飞机的那一刻你就能感觉到,如果你知道我是在说什么!很明显,对中国、印度和整个地区而言,这是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如果人们可以罗列出我们这个时代前5名的全球现象,可能会有一些现象不太愉快,并困扰我们,比如全球变暖和地缘政治紧张等。但亚洲历史性的崛起绝对是积极的。当然,还有信息技术、互联网和其他技术创新对我们所有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因此,就职业生涯方向而言,我有一个强烈的预感,我未来的一生很可能就是围绕着我们时代的这两大现象的交叉——信息科技与亚洲。
在SQL CAT组工作了18个月后,我返回了雷德蒙。这时,SQL Server组正在将精力从准备SQL Server 2005上市转移到下一个版本上。虽然SQL Server 2005已经被证明是市场最成功的一个SQL Server 版本, 而且的确是一个伟大的版本,但它从研发到上市花了很长时间。我们花费很大力气使我们的工作流程能跟上团队规模和业务规模的巨大增长。这段时间行业内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相比我们开始SQL Server 2005征程的五年前,很多东西已经不存在了。为了下一个十年的成长,又该是调整并且将船指到正确方向的时候了。在拥有了客户经验之后,我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担任SQL Server战略小组总监的职务,负责监督下一版本的规划,以及协助指导SQL Server产品及事业的长期规划。
这是一项伟大的工作,我全力以赴地在各个方面展开工作。我们规划着SQL Server 2008版本中应该包括哪些功能,关注前沿的版本发布的主题,完成每一主题下的客户应用方案,以及每个应用方案中独特的“改进”(相当于功能)。同时,我们完全重新设计了我们开发软件的方法,更侧重于首先确保这些改进是真正完整的、高品质的,然后再将它们加入到产品的主线中去。在某种程度上说,对我们这些改变的评判仍然在进行中。任何改变都是非常困难的,至少在初期。但迹象显示,至目前为止,我们所获取到的软件质量和可预测性的改善完全值得我们之前付出的那些努力和痛苦。
我们还努力完整回顾了我们的产品和技术策略。我不想公开讨论太多这次回顾的结果,但足以说明问题的是,我们对产品战略以及未来前进方向有了一个更清晰的理解。Paul Flessner,SQL Server的资深副总裁,在2006年四月他的一封公开信中作了一些总结。在公司内部,我们提炼出“完全数据平台”的概念,这个概念界定了一个服务范围,一个我们认为是为发展中的客户服务所必需的范围。这对我们一直认识的领域是一个相当基础性和广阔的重定义。在当前这个阶段,在公司外部我们还没有涉及到太多这个概念,但我们将会为了这个概念做更多工作。
虽然我对我的工作非常满意,因为它能在如此大的广度和意义上涵盖我们产品和事业,但在我内心深处好像有个闹钟在滴答作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响。亚洲在呼唤!是该去亚洲的时候了。幸运的是,去年我们决定同时在印度和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这是我们第一个真正在雷德蒙之外的开发分支。我们需要找一些人来领导我们新成立的中国研发中心,我就抓住了这个机会。
所以我来到了这里,再次来到中国。我们总部设在上海,但在上海和北京各有一个团队。
是不是读到这儿感到很无聊了呢?比刚开始读时更无聊 J 那就到此为止吧。下一次我们将讨论什么是一个全面的数据平台,以及我们中国研发团队为此而作出的努力。
下次再聊 加油!
Prakash (孙博凯)
Comments
Anonymous
February 01, 2008
在中国的开发者中,Microsoft与Borland之间旷日持久惊心动魄的编译器之争是非常著名的,希望介绍SQL Server的成功历史。Anonymous
January 15, 2013
原来是印度人啊.额的神!Anonymous
December 07, 2013
一直不知道SQL CAT是做什么的,现在知道了